回到住宿稍作休息後,我們打算直接去西牆及其他景點。
西牆的另一個名字是「哭牆」,但是他們做了一個區分:猶太人只使用「西牆」,而非猶太人則二者皆可。哭牆the Wailing Wall嚴格說起來是1917年耶路撒冷從被塞爾柱土耳其佔據轉手給了英國代理,相當多的歐洲遊客前來遊歷時注意到那裡聚集著許多猶太人,他們稱之為the Wailing Place,接下來則被廣泛地被翻譯到各個語言中。
回到住宿稍作休息後,我們打算直接去西牆及其他景點。
西牆的另一個名字是「哭牆」,但是他們做了一個區分:猶太人只使用「西牆」,而非猶太人則二者皆可。哭牆the Wailing Wall嚴格說起來是1917年耶路撒冷從被塞爾柱土耳其佔據轉手給了英國代理,相當多的歐洲遊客前來遊歷時注意到那裡聚集著許多猶太人,他們稱之為the Wailing Place,接下來則被廣泛地被翻譯到各個語言中。
西牆的神聖並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。它是聖殿山的部分遺跡。聖殿曾經是最重要的宗教中心,也是人們向神表達虔誠的主要管道。當殿堂屹立,世界就充滿了對神的敬畏及對妥拉智慧的感謝。(妥拉字面意思是教導、指引,為猶太教的核心,涵蓋所有的猶太教律與教導)雖然聖殿山其他城牆餘存,但是西牆特別接近聖殿最核心的地方——聖所,所以也特別特殊寶貴。
而先知又曾經這樣預言:即使經歷了聖殿的摧毀,神的存在卻永不離開西牆,而牆也永不遭破壞。耶路撒冷歷經九次的摧毀與重建,而被賦予永恆神聖的西牆,卻始終毫髮無傷。在與亞伯拉罕建立永恆誓約時,神應許猶太人永不遭破壞(創17:7),如此一來,西牆象徵猶太人民:許多破壞者試圖摧毀城牆,但它永然屹立,如同猶太人面對敵人並保持永恆。此牆因此也成了破壞及希望的象徵。正如馬克吐溫所寫:「⋯⋯其他的民族如雨後春筍地湧現,並高舉火炬。但是火燒完了,他們在暮色中坐著或已經消逝。猶太人目睹一切,並打敗了他們⋯⋯世間萬物終將死亡,除了猶太人;所有的權力都將消逝,但是它將永存。什麼秘密讓他們永垂不朽呢?」
除了神曾賜予永恆的神聖外,有一段廣為人知的猶太傳奇紀錄著:
建築聖殿時,不同工作部門區分了不同層級的人們。建築西牆的工作落到了窮人身上,他們辛勤努力工作,因為他們請不起工人替他們分擔工作。當敵人摧毀聖殿山時,天使從高處落下並張開祂的羽翼覆蓋住西牆,說:「這道牆,是窮人的成果,永不該被破壞。」
除此之外,三千年前大胃王佔領摩利亞山建耶路撒冷為其首都,他的兒子所羅門王築聖殿,從此猶太人一年三次會在此聚集朝聖。耶路撒冷同時也成為非猶太人世界的焦點。古地圖中,耶路撒冷是歐亞非三大陸的中心,他們也會因為莫名的魔力前來聖殿。所羅門王曾請求神庇護這些來到聖殿的非猶太子民,以賽亞書稱此地為「萬國禱告院」。
一天三次,千年以來世界上的猶太人都會面臨聖殿山禱告。塔穆德說:如果有人在以色列之外的地方,他要朝向以色列的方向祈禱;如果他在以色列的土地上,他應朝向耶路撒冷祈禱;若他在耶路撒冷,他應朝向聖殿山祈禱。
1948年以阿戰爭拉起停火線,協議的綠線(Green Line)將猶太人再一次從耶路撒冷與西牆分割,只能透過鐵網遠遠凝視。後來以色列率先出兵發動六日戰爭,傘兵們從獅門進入舊城區,吶喊:「聖殿山在我們手裡了!」哭泣的成年男子在西牆邊跳舞慶祝。
塔穆德這樣說:聖殿被毀,通往天堂的大門就關上了。除了唯一的一扇門:眼淚之門。一千九百年的流亡,猶太人不計危險代價前往耶路撒冷,只為了在牆邊禱告。即使面臨疾病、水源缺乏及強盜,猶太人也不願意放棄耶路撒冷。就算是法律名賃禁止、被十字軍驅逐,猶太人依然堅持不斷地回來。西牆邊,猶太人傾注他們的心給上帝,因為千百年來猶太人無止盡的眼淚,西牆被稱為哭牆。
在西牆,禱告的人們將紙條塞進石縫中,因為他們相信上帝將會聆聽他們的祈禱。在西牆禱告的男女是分開的。禱告完後,不可以背對西牆,必須正面朝向西牆逐步後退,直到約是出入口的地方方能轉身退去。(不分老幼,即使年輕女學生如是,不過倒是看到許多小孩子門口處玩耍)禱告者們念念有詞,或站或坐,激動時左搖右擺、點頭彎腰,完全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裡,不知疲倦。
在那樣的肅穆氣氛下,即使是不信宗教的我都被感動了。
接下來我們走了苦路,歌德說:悲劇產生偉大。耶路撒冷的一磚一瓦都充滿悲傷的故事,耶穌苦路就是之一。Via Dolorosa共有十四站,全長約為一公里,這段路是耶穌在受難前十二小時,扛著十字架所走過的路。我不是基督徒,但是小學讀天主教學校,對於這段故事還算有印象,再加上大學時最好的朋友是虔誠的基督教徒,常常會聽她說一些聖經的故事。
十四站網路上都找得到資料,這邊就不多述了。身為一個專業路癡,我在苦路上也是充滿折磨,明明地圖上顯示很簡單的路,我卻一直拐錯彎走到另一條街道。熱鬧的巷弄裡充滿著賣紀念品的小販,他們的招牌把苦路的標誌都擋住了,因此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在正確的道路上。路上滿是行人,小路被擠得水泄不通,最後靠著運氣與Google Maps終於走到最後一站,聖墓教堂。
一進教堂,浮躁的心就寧靜下來,彷彿外面嘈雜的世界都褪去了。教徒們摸著耶穌死時屍體上油所擺放的石板,他們撫摸著石板並喃喃有詞,不時俯身親吻。我們排隊進入聖墓,聖墓的入口很窄,所以外面排了長長一條。進去後還有一個小門,裡面據說是耶穌埋葬之處。裡面非常狹小,所以也很難消化外面的隊伍。不過對於基督徒而言,幾分鐘的等待都及不上最接近耶穌的時刻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